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22岁归隐,27岁高考,45岁考证:他们决定“逆社(2)

来源:高考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2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离婚后的她失去了经济来源,被亲人疏远,曾经抑郁到反复去求助心理咨询和宗教,但都无法缓解内心的痛苦,每天睁开眼睛不知道能去干什么,这样“摆

  离婚后的她失去了经济来源,被亲人疏远,曾经抑郁到反复去求助心理咨询和宗教,但都无法缓解内心的痛苦,每天睁开眼睛不知道能去干什么,这样“摆烂”的状态持续了三年。

  32岁,潇潇决定自己不会成为一个母亲,结婚8年的丈夫因此离开了她。她哭了一星期,然后辞去了工作,报名了越野跑。

  她陷入了自我怀疑,对生活失去了期待。在和父母一次激烈的争吵后,她吞下了一整瓶安眠药加一瓶烈酒,第二天却奇迹般迷迷糊糊醒了过来,“大概命运对我另有安排吧”。

  18岁,她在高考之前情绪崩溃,用刀割伤了自己,浑浑噩噩升入一个双非大学,专业是自己并不喜欢的口腔医学。

  “忘记年龄,尽管去闯,能乘风破风、披荆斩棘的不仅仅是明星姐姐哥哥们,普通人,我们也可以的。”

  阿叶硕士毕业典礼

  直到2019年7月,阿叶意外地得到了一个重返伦敦参加毕业典礼的机会。

  但是,正如组长阿叶所说,焦虑和不安也是“逆社会时钟”的一部分,并非所有人都能收获理想的结果。

  “社会时钟”本质上是一种群体节奏,“顺时钟”,人们可以收获一种和众人相伴前行的“安全感”。就像考试后和同学们对答案,别人的答案不一定是对的,但如果彼此答案一致,会有一种安全感:反正答错了也有人陪着。

  人生不是轨道,而是旷野

  去年,为了修复亲密关系的创伤,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啃完了十几本心理学书籍,慢慢找回了内心的平静,开始努力认真生活,“即使不为任何人,也要为了自己多保重”。

  燕燕曾经是一位全职太太,18年前她放弃了体制内铁饭碗回家带娃,但却在40岁后经历了离婚变故。

  评论区聊聊,

  37岁辞职考研,被调剂到异地“双非”,

  于是,2020年6月,“逆社会时钟”小组创建。经过2年多的运营,小组目前已经有7万多名成员。他们分享自己或亲友“逆社会时钟”的经历,也会在需要建议和鼓励时寻求帮助。

  “逆社会时钟”小组的可贵之处在于,在人们被社会时钟追赶得疲惫不堪时,它的存在就像一个精神互助会,让那些自以为已经“掉队”的人们看到——生活不止一种定义,人生充满无限可能,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。

  因此,无论是顺也好,逆也罢,最重要的是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时钟。有人喜欢快,有人喜欢慢;有人喜欢按部就班,有人喜欢随心所欲,只要自己内心充盈,便不必纠结早与晚、顺与逆。

  此前的潇潇,活得如履薄冰,很多精力耗费在寻求外部评价上,直到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被一次次地打散,“我才发现人生是很随机的,沉迷过去和焦虑未来都没有意义,我们需要做的是接纳自己,享受当下。”

  阿叶说,小组并无意动摇社会时钟,只希望能让迷茫的人看到,也许人生可以有另一种选择。

  有人29岁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,还是被一位小学生教会的,光上车蹬两圈就学了两个小时。学会后疯狂爱上,天天骑车上下班,超开心。

  她重新参加雅思和GMAT考试,学习编程,准备申请计算机方向的第二个硕士学位,这对学传媒出身的她并不容易。她开始去看别人类似的经历鼓励自己,看到70多岁的老爷爷读博士、81岁的老奶奶学编程……

  45+岁,全职太太被离婚,

  “那天的月色格外明亮,我边跑边看着月亮,想着,我一个人可以把比赛跑完,也可以一个人走完人生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”

  正如组长阿叶在创建“逆社会时钟”小组时分享的:“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。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,一切都准时。”

  还有一类“逆行者”,没有动人心弦的曲折故事,他们尽情地做着一些和年龄不符的事,只是为了找到生活的乐趣。

  看得多了,她便想着创建一个豆瓣小组,把它们分享给更多的人。“不遵循社会时钟的行为是什么?我当时脑海中蹦出一个词:逆社会时钟。”

  回到杭州后,她开始审视自己“一眼就能望到头”的生活:“我有太多想要尝试的事情,想去创业,想去读博,世界那么大,有许多活法,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人生早早固定下来呢?”

  图源:受访者潇潇

  “逆社会时钟”,源于一次意外旅行

  22岁,潇潇去了云南哈巴雪山登山,目之所及,惟余莽莽,在城市里长大的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世界的辽阔。

文章来源:《高考》 网址: http://www.gk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927/3058.html



上一篇:小伙从985高校毕业4年后,再次高考读专科,网友
下一篇:明年高考命题方向或已确定,2023届考生有福了,

高考投稿 | 高考编辑部| 高考版面费 | 高考论文发表 | 高考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高考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