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高考》征稿要求[06/28]
- · 《高考》投稿方式[06/28]
- · 《高考》收稿方向[06/28]
- · 《高考》栏目设置[06/28]
- · 《高考》刊物宗旨[06/28]
22岁归隐,27岁高考,45岁考证:他们决定“逆社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离婚后的她失去了经济来源,被亲人疏远,曾经抑郁到反复去求助心理咨询和宗教,但都无法缓解内心的痛苦,每天睁开眼睛不知道能去干什么,这样“摆
离婚后的她失去了经济来源,被亲人疏远,曾经抑郁到反复去求助心理咨询和宗教,但都无法缓解内心的痛苦,每天睁开眼睛不知道能去干什么,这样“摆烂”的状态持续了三年。
32岁,潇潇决定自己不会成为一个母亲,结婚8年的丈夫因此离开了她。她哭了一星期,然后辞去了工作,报名了越野跑。
她陷入了自我怀疑,对生活失去了期待。在和父母一次激烈的争吵后,她吞下了一整瓶安眠药加一瓶烈酒,第二天却奇迹般迷迷糊糊醒了过来,“大概命运对我另有安排吧”。
18岁,她在高考之前情绪崩溃,用刀割伤了自己,浑浑噩噩升入一个双非大学,专业是自己并不喜欢的口腔医学。
“忘记年龄,尽管去闯,能乘风破风、披荆斩棘的不仅仅是明星姐姐哥哥们,普通人,我们也可以的。”
阿叶硕士毕业典礼
直到2019年7月,阿叶意外地得到了一个重返伦敦参加毕业典礼的机会。
但是,正如组长阿叶所说,焦虑和不安也是“逆社会时钟”的一部分,并非所有人都能收获理想的结果。
“社会时钟”本质上是一种群体节奏,“顺时钟”,人们可以收获一种和众人相伴前行的“安全感”。就像考试后和同学们对答案,别人的答案不一定是对的,但如果彼此答案一致,会有一种安全感:反正答错了也有人陪着。
人生不是轨道,而是旷野
去年,为了修复亲密关系的创伤,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啃完了十几本心理学书籍,慢慢找回了内心的平静,开始努力认真生活,“即使不为任何人,也要为了自己多保重”。
燕燕曾经是一位全职太太,18年前她放弃了体制内铁饭碗回家带娃,但却在40岁后经历了离婚变故。
评论区聊聊,
37岁辞职考研,被调剂到异地“双非”,
于是,2020年6月,“逆社会时钟”小组创建。经过2年多的运营,小组目前已经有7万多名成员。他们分享自己或亲友“逆社会时钟”的经历,也会在需要建议和鼓励时寻求帮助。
“逆社会时钟”小组的可贵之处在于,在人们被社会时钟追赶得疲惫不堪时,它的存在就像一个精神互助会,让那些自以为已经“掉队”的人们看到——生活不止一种定义,人生充满无限可能,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。
因此,无论是顺也好,逆也罢,最重要的是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时钟。有人喜欢快,有人喜欢慢;有人喜欢按部就班,有人喜欢随心所欲,只要自己内心充盈,便不必纠结早与晚、顺与逆。
此前的潇潇,活得如履薄冰,很多精力耗费在寻求外部评价上,直到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被一次次地打散,“我才发现人生是很随机的,沉迷过去和焦虑未来都没有意义,我们需要做的是接纳自己,享受当下。”
阿叶说,小组并无意动摇社会时钟,只希望能让迷茫的人看到,也许人生可以有另一种选择。
有人29岁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,还是被一位小学生教会的,光上车蹬两圈就学了两个小时。学会后疯狂爱上,天天骑车上下班,超开心。
她重新参加雅思和GMAT考试,学习编程,准备申请计算机方向的第二个硕士学位,这对学传媒出身的她并不容易。她开始去看别人类似的经历鼓励自己,看到70多岁的老爷爷读博士、81岁的老奶奶学编程……
45+岁,全职太太被离婚,
“那天的月色格外明亮,我边跑边看着月亮,想着,我一个人可以把比赛跑完,也可以一个人走完人生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”
正如组长阿叶在创建“逆社会时钟”小组时分享的:“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。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,一切都准时。”
还有一类“逆行者”,没有动人心弦的曲折故事,他们尽情地做着一些和年龄不符的事,只是为了找到生活的乐趣。
看得多了,她便想着创建一个豆瓣小组,把它们分享给更多的人。“不遵循社会时钟的行为是什么?我当时脑海中蹦出一个词:逆社会时钟。”
回到杭州后,她开始审视自己“一眼就能望到头”的生活:“我有太多想要尝试的事情,想去创业,想去读博,世界那么大,有许多活法,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人生早早固定下来呢?”
图源:受访者潇潇
“逆社会时钟”,源于一次意外旅行
22岁,潇潇去了云南哈巴雪山登山,目之所及,惟余莽莽,在城市里长大的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世界的辽阔。
文章来源:《高考》 网址: http://www.gk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927/3058.html